名家特稿
陶渊明“心好异书”解
范子烨
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的传承和开拓者
——林家有教授学术访谈
林家有,张金超
论“花间”词调及其奠定的词体特色
王卫星
家国、身份与海外几社离散书写的意义
张小琴
经典重构与晚明追忆
——晚清民国的李香君书写
彭敏哲
“地方性文学”的多元探究与价值考量
贺仲明
恶魔诗学与“大乘的艺术”
——论五四时期田汉对象征主义的文化翻译
席艺洋
革命与乡绅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史实考释
张 均
荀子的“兼人”学说与正义治理模式的扩展
张祖兴
绍兴和议后宋廷对军队的整治
许起山
北伐初期若槻内阁构建对华扩张新目标的外交尝试
陈太勇
“材料先行”与“义理先行”:经学方法论视域中的“三家之僭”
吕明烜
从“自我提升”到“真知的意味”
——朱子知行论诸问题新探
李 毅
新时代海商法研究
主持人:郭 萍
史径望海,借鉴反思:中国海商法回顾与展望
郭 萍,黎 理
民法公平原则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正当性之重塑
何丽新,王沛锐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主持人:李胜兰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导语
李胜兰
复合型环境政策工具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方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李胜兰,黎天元
中国环境财政政策组合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魏 建,黄晓光
生态省试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生态足迹视角
符正平,麦景琦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的经典汇率理论的渊源、解构和比较
李 翀,冯冠霖
关于创设“国家金融学”的几点思考
编后记
摘 要:考索中古时期“异书”的内涵,可以确认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所谓“心好异书”乃是“心好纬书”的隐语。在南北朝时期,纬书多次被官方纳入禁书之列,因为纬书的内容常常涉及天人革命和改姓易代的重大话题,极易动人们的政治神经,故颜延之就绝不会明言陶渊明“心好纬书”。然而,陶渊明对纬书并非全盘接受,他对谶纬之学中有关天人革命的诸多异象也并不认可,但纬书“A=B=C”的表达方式又被其悄然引入表达易代之思的某些经典作品中。陶公读纬,体现了一种旺盛的求知欲,是对儒、道之外的知识体系和真理世界的积极探求。所以,颜《诔》“心好异书,性乐酒德”,正表现了颜延之对陶渊明的深刻知解。事实上,陶渊明确实具有俯视古今的文化视野和蕴大涵深的人文修养。他的阅读史,既是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也是其与古人乃至同时代人的精神交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思想发展以及文学表达的历程,其读书生涯与其个人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摘 要:此篇访谈主要是林家有教授忆述自己的学术经历及治学体会。林教授认为,学术拓展是学术研究的使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与正确掌握评判、衡量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成败的基础。问题意识、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问题的立场、思维和方法是学术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术成果是时代和特殊条件下的思想产物,学术研究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力求做到真实,给人以正确的导引。广大青年学子要树立永不停步的奋斗精神和增强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论“花间”词调及其奠定的词体特色
摘 要: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摘 要:海外几社在继承几社救亡图存、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发挥精卫填海式的实践品格和拓荒精神,开辟海上抗清新局面。传统诗文成为他们见证家国离散、书写海上战争悲剧、铭刻流亡心路历程的载体,尤为独特地体现了这一群体在海洋精神文化熏陶下的遗民身份处境及其家国情怀。海外几社以其所处的海洋地域文化环境为视角,在离散书写中充分展现人与海之间的思辨关系及其审美心境的历时性变化。海外几社的思想境界及其离散书写对塑造台湾后学的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台湾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及文学书写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海外几社的离散书写,也为研究大陆文学与台湾地区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拓展了新视野。摘 要:作为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晚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美貌深情、忠贞气节历经明清文人的不断渲染和创造开启了文学想象的空间。晚清以后,关于“李香君”的集体记忆和文学想象蕴含着性别话语变动、晚明记忆重构的复杂意涵。这些各怀因由的阐释与重构取决于人们各自的利益期待和现实关怀,表现出隔代演绎的文学政治性。“众声喧哗”的李香君书写经历由“青楼烈女”“反清女杰”“艺界典范”的形塑到文化怀古的表征,展现了文学形象的经典重构与政治话语、女性解放、遗民书写之间的关联,揭示了文化记忆与社会变革的互渗机制,为理解晚清民国的性别文化政治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关键词:经典重构;晚明追忆;李香君;反清女杰;女性典范;文化重构摘 要:“地方性文学”是近年来中国文学中兴起的一股创作潮流。它传达出以地域性为中心的文学观念,致力于细致全面地展现地方风习,并蕴含着较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它的出现,呼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状况,也关联着地域文学的历史境遇和当前现实。现实合理性赋予了这一创作充分的意义,但也应该警惕它存在的某些极端化和封闭化特点。民族国家主体性、现代性和适度性是“地方性文学”书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摘 要: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田汉曾受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及“波西米亚”文化之抵抗精神、自由态度的影响。他对“恶魔诗人”波德莱尔的译介和思考,揭示象征主义诗学曾在西方与东亚,19世纪末的巴黎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东京、上海之间产生过意涵丰富的文化流转。田汉对象征主义思潮的翻译并非从影响到接受的单向模式,其背后潜藏着文脉变化与社会改造的复杂关系。他的译介不仅是作品语言的转化,也是从概念到风格都有所涉及的文化翻译过程。重新考察田汉在传统抒情脉络中如何体验现代以及随之产生的文化焦虑和转译对策,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背景下社会改良话语、文化经典及传统论述等对文学流通的重要介入过程。关键词:田汉;象征主义诗歌;波德莱尔;波西米亚;文化翻译摘 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系根据丁玲在河北涿鹿等地的土改经历撰写而成。由于自身作为“绅士阶级的贰臣”的复杂性,丁玲对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劣绅的近于实录的“科学描写”,达到了此前、此后文学皆不能及的精确与深刻,对以李子俊夫妇为代表的良绅近于悲剧化的叙述处理,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关反面人物叙述的另类实践,而将虚构的黑妮形象与“新人叙事学”予以反常规的匹配,更传达出知识分子面对“乡绅之死”这一历史定局时介入现实的意图。诸种努力,使丁玲的乡绅叙事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记述,也造就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1950—1970年代文学中不可复制的丰富性。摘 要:荀子的“兼人”学说引起很多误解,需要澄清。《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也,又将兼人。”句中的“兼人”意指兼并别国的领土和人民,荀子学说似乎含有对外侵略、扩张意味。“兼人”的主体是“仁人”,“仁人”的身份和利益决定着“兼人”的性质。如果“仁人”坚定地追求世界统治者的地位,“兼人”就一定是含有侵略性质的对外扩张。但是,从荀子学说的整体来看,“仁人”应追求国家安全和自身统治地位的稳固而不是天下统治者的地位。为此,“仁人”需积极充实自卫战争实力并审慎避战以保存实力。在充实自卫战争实力所必需的范围内,“仁人”可以扩大统治地域,但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本国得到有效的治理,扩张的对象仅限于战败的暴国或失败国家,得到被占领土人民的积极拥护。因此,“兼人”的本质是正义治理模式的扩展。摘 要:两宋之际,战争频仍,军队势力趁机扩张,将士行为恣肆,朝廷权威屡遭蔑视,军纪败坏,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民受其害。是时,南宋的御敌和平乱,端赖军中将士,对他们往往少罚多赏,一些将士变得更加骄横。宋金两国在绍兴十一年底达成和议,战争结束,宋高宗开始整治军队。宋廷对退伍将士主要以安抚为主,使其脱离军队后能够过上稳定的生活。但对军中将领却长期不予升迁,驳去其军功,收缩其权力。同时,严肃军纪,收回军队财权,限制军中自营经济,调整军队垦田策略,重回北宋时期崇文抑武的传统。经过一番整治,宋高宗牢牢控制了军队。军人地位与战前相比急剧下降,收入大幅度减少,才有了殿前司使臣施全刺杀宰相秦桧的事件发生。摘 要:北伐初期,为防止列强勾连结成反华战线,国民政府暂时仅以英国为反帝目标,对日美则传递了较为明确的善意信息。这被若槻内阁视为积极信号,开始拉拢国民党右派,拟扶持蒋介石驱逐英国在华势力,取代其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后,若槻便以“消极静观”为幌子暗行“扶蒋驱英”之策,但“南京事件”的突发提前触发了这一对华扩张新目标的临界点。以政友会为首的在野党及军部并不满意若槻内阁的温和扩张,把这一突发事件发酵成了政权更迭的导火索。若槻对华扩张虽未竟全“功”,却怂蒋发动了反共政变,成功分化了国民革命阵营。这一对华扩张新目标一方面深刻反映了北伐初期若槻内阁对蒋介石既扶持又提防、既拉拢又阻遏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深度刻画了日本对英美既排挤又合作、既分化又勾连的多维面相。关键词:若槻礼次郎;蒋介石;对华扩张新目标;扶蒋驱英;有限静观“材料先行”与“义理先行”:经学方法论视域中的“三家之僭”摘 要:从方法论角度透视《论语》“三家之僭”诸章解释史,能够识别出学者们使用的“材料先行”和“义理先行”两种解经方式。“材料先行”侧重考索群经,就事论事,通过系联群经、弥合众说搭建经学语境。“义理先行”坚守经制,带着对事件性质的判断考量材料。从微观层面看,“材料先行”容易停留于文本表面的和谐,而留下深层义理的龃龉。相较而言,“义理先行”能较大程度地贯通经旨,贴合文本传达的直观情绪,值得重视。从宏观层面看,解经方法并不天然地和某种经学立场或阵营捆绑在一起,却透露了注释者对“经”的理解和对解经工作的性质判断。“义理先行”与“材料先行”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发挥价值,两者间的张力对于传统经学发生、发展、变易有重要意义。从方法论视角考量传统注疏,对于思考经学的当代开展方式有重要价值。摘 要:朱子所言“知”“行”的核心义涵,不是“成物”领域内的“认识此事物并谋定处置方案”和“将之付诸实施”,而是“成己”领域内的“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持”。其对于知行轻重的看法,并非“行重于知”,而是知行各有其“重”。朱子对于知作出了浅、深的区分,对于行则相应地作出了小、大的区分,其在知行次第问题上的看法与其说是“知先行后”,不如说是“浅知-小行—深知-大行”。朱子有时以“真知”为“行”的前提,有时又以“行”为“真知”的前提,似涉逻辑谬误,但实际上后一种说法中的“真知”并不是指“真知”本身,而是指“真知的意味”。这些关键点的探明,极有助于重新理解朱子知行论的价值以及日常的知行实践。摘 要:我国《海商法》的颁布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沿着历史发展的轴线可以看出,针对《海商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不但为我国海商法修改和海事司法实践探索提供支撑,也为海事法律制度体系完善作出贡献。未来中国海商法应立足本国实际、兼顾与国际接轨,做好修法路径设计,服务国际贸易和航运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并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提高我国的国际海事立法话语权。摘 要:作为海商法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在传统理论上被认为有违民事损害赔偿规则,但运用价值理论对船货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量化后发现,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实质上是民法公平原则在海事领域的具体体现。而随着海陆相对风险的弱化、替代性风险分摊机制的普及以及航运市场的相对饱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正当性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海陆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同源性,应立足于民事损害赔偿体系,通过责任限制权利主体的扩张和责任限额的提高,重塑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正当性。关键词:民法;海商法;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上风险;公平原则;正当性复合型环境政策工具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方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摘 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环境政策工具的支持和推动,如何完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的定性分析和模型推导上比较不同环境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分析环境政策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方向。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政策体系的构建“宜早不宜迟”,越早实施环境政策,环境质量恢复得越快;(2)环境政策工具的强度与环境质量呈非线性关系,只有足够强度的环境政策工具对环境质量有长期作用;(3)在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同环境政策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因此需要建立包含各种环境政策工具的复合型环境政策体系。中国环境财政政策组合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摘 要:本文研究中国环境财政政策组合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从“环境财政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要求。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运用法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收入型”和“支出型”环境财政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以及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变的机制。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2004—2017年中国除西藏外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验证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第一,从具体的环境财政政策组合看,在工业环境效率分位值较低的区间,环境税费和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随着工业环境效率的不断提升,政府环境治理投资的积极作用将迅速衰减,而环境税费的积极作用却能相对稳定地保持。这表明随着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环境财政政策应更注重环境税费的征收,减少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本文为优化环境财政政策组合、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环境财政政策;工业绿色转型摘 要: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生态省试点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为指标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2004—2017年29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生态省试点对省域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省试点有效遏制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并且生态省试点省份环境立法完善是抑制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的重要机制;生态省试点主要通过提高省域“清洁产业比重”的结构效应促使人均生态足迹下降,而技术效应并未对生态足迹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生态省试点的效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的经典汇率理论的渊源、解构和比较摘 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汇率自由浮动,经济学界对汇率的研究活跃以来,逐渐形成了三大经典汇率理论: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国际收支分析法。货币分析法把货币理论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结合起来,强调货币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水平对汇率产生影响。但是由于货币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在弱点,这种分析方法只能揭示货币供给持续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情况下的汇率现象。资产组合平衡方法把货币理论与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结合起来,以分析跨境资产组合选择对汇率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解释短期资本流动导致的汇率变化。国际收支分析法把国际收支和外汇市场联系起来,分析国际收支各个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分析法是较为全面的分析方法,它在逻辑上可以涵盖货币分析法和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但要补充影响汇率的其他国际收支因素,区分短期和长期的国际收支因素,还要确认国际收支与外汇交易的联系,才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解释汇率现象。关键词:汇率的决定;汇率的变化;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国际收支分析法摘 要:在中国乃至世界,还没有国家金融学这门学科。然而,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实践中,在各国国家金融行为属性中,以及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进程中,都在客观上涉及到国家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事宜。本文认为,创设国家金融学意义重大,它至少可以在五个层面促使我们去深化国家金融发展中的相关课题:第一,国家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现代金融体系结构;第三,现代金融体系内容;第四,政府与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第五,国家金融行为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国家金融学以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国家金融行为属性为研究对象,以一国金融发展中最核心而又最紧迫的问题作导向,研究政策,采取措施,维护国家金融秩序,提升国家金融竞争力。关键词:国家金融学;现代金融体系;金融行为属性;金融竞争力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